120v

非药经营的三大误区

文章作者:拖拖
2023-02-15

药店多元化为什么会失败?原因可以用“不专业、不用心、不投入”来概括。

品类规划不专业

2008年左右,药店行业初兴多元化,当时药店的非药选品工作可以说粗糙且盲目。

一、消费者研究几乎为空白

彼时的药店尚处于粗放式增长时代,少有研究消费者的意识,也少有研究消费者的工具与方法,因此对于药店的消费群体,药店知之甚少,不知道他们对什么样的非药品类感兴趣,也不清楚哪些非药品类与药品可以形成合理的强关联。

第二、品类选择不符合药店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

因为缺乏对药店目标消费人群的研究,药店引进非药品类纯靠主观臆断,尝试过的非药品类五花八门,从药妆、米、面、油、洗护用品到茶叶蛋,应有尽有,很多产品缺乏大健康属性,在营销策略上试图与超市、便利店争抢客流,有的药店甚至喊出“和超市抢销量”的口号。

三、追求高毛利,打压品牌产品

药店在选择药品品类时曾一度热追高毛产品,此后因伤客而重回品牌药时代,但在非药品选择方面,对高毛利的追求一直贯彻始终,尤其是多元化时期,倾向于选择高毛利的小品牌0,或者贴牌产品。

药店对毛利率的高追求让很多非药厂商对药店渠道望而却步,他们不能理解同样的产品,同样的毛利,商超、母婴店、电商、便利店都能赚钱,为什么药店不可以?“如果有新品,如果有其他渠道可选,我们不会首先考虑药店,等到其他渠道已经布满了,再考虑到药店做增量。”一位非药厂商代表表示。

第四、千店一面的门店商品管理

陈露认为,不同商圈的目标消费群体不同,非药品类也应有所侧重,比如老年顾客居多,应增加与慢病相关的护理产品、保健品,如年轻女性多,可以增加功能性的护肤品、女性护理品,如果中青年女性多,则可以增加母婴相关品类,“而不是公司统采,在每家店都码上奥妙洗衣粉”。简单、粗糙、缺乏专业内涵的门店商品、陈列、装修完全吸引不了对健康、美丽有更高品质追求的消费群体。

配套资源准备不用心

药品销售过程中,医生处方对于患者有绝对的权威性,患者的被转换率很低,而对于非药品来说,药店店员本应有非常大的引导空间,药店的非药品却为何无法像母婴店、商超、电商等渠道一样做到高增长?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:

一、药店员工非药品专业知识不足

非药品类虽然是药店利润的重要来源,但毕竟不是主营业务,药店招聘员工时选择的基本是医药专业的毕业生,组织的培训也往往偏向于药品知识与疾病诊断,店员接受的非药品培训绝大多数来自于厂家培训。陈露认为,如果只有厂家针对单独产品的培训,店员的营养学知识必然缺乏权威性及系统性,而随着消费者保健知识的日益丰富,没有扎实的营养保健知识,店员说服其购买产品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。

二、对非药品类的研究不足

药店经营的品类繁多,经营者没有精力把每种商品研究得特别透,而目前能够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深度研究的非药厂商也只占少数。

石药集团大健康事业部果维康公司市场总监刘宇认为,提高药店店员专业度的核心在于厂商,“厂商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把自己的产品研究透彻,才能够帮助药店店员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、更有效的健康解决方案,取得消费者的认可。”

药店经营不投入

一、药店的采购体系、考核体系均围绕药品设计,不适合非药品类

非药品销售占比小,除了争取更多的毛利空间,药店没有意识,或者说不愿意付出精力针对非药品设计适合的采购政策与考核体系。

“有些非药品老板觉得很好,可以试试,但采购部只谈毛利,药店店员推荐也只以毛利为导向,这是由连锁药店的KPI指标所决定的,毛利再高如果不动销其实没有任何意义,但如果药店要求的毛利过高,厂方就没有资源帮助药店做动销”,对于药店非药品类的唯毛利论,陈露表示很无奈。

二、急功近利,不够坚持

品类的培育需要时间,尤其是养生类产品,见效时间比较长,多数药店短期内看不到利益便不愿意坚持。据东方慧医集团副总经理杨佳介绍,东方慧医的莲子与百合在山西市场销售得非常好,与2016年相比,2019年在山西某连锁的莲子的销售增长率为332.5%,百合的销售增长率为504%,“其实第一年合作没有什么效果,但我们的团队一直对药店进行培训和带教,20172018年有明显的增长,2019年呈爆发式增长。”

三、合作深度不够

销售数据属于机密,药店很少愿意与厂商共享,这种做法可以理解,但也限制了药店与厂商的深度合作。在与国内某连锁药店合作飞鹤婴儿奶粉项目时,陈露感受颇深,因为药店对销售数据保密,她无法利用厂家资源帮助药店开发新客,也无法为该连锁药店争取更多的资源。而药店如果能够开发出更多的奶粉新客源,无论是对建立消费者对药店的首购信任度,便于推出后续服务及产品,还是增加药店客流,都是非常有帮助的。

0
登录后参与讨论

色情 谣言 网络钓鱼/广告 政治 侵权 人身攻击

补充说明:

×